谈球吧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研发的132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和26000DWT甲醇双燃料不锈钢化学品船,成功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原理认可证书(AIP),公司、董事长姜涛出席发证仪式。本次两款新船型的成功研制和取证,标志着公司在绿色智能船舶研发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132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采用甲醇/燃油双燃料动力系统,燃油模式续航力8000海里,甲醇模式续航力4000海里,设计航速18节,并配备一人桥楼,是一型集环保、智能、高效、经济一体的绿色船舶。同时基于该船型,还推出LNG双燃料和常规动力带脱硫塔两种船型方案。该型船有以下主要特点:
载货能力强。可装载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和危险品箱,并兼顾 20英尺、40英尺、45英尺等规格的集装箱,适货能力强。
快速性能佳。采用武昌造船研发设计的低阻直艏线型及高效螺旋桨和节能附体,极大优化了快速性,大幅节省了油耗,减少了碳排放,经模型试验验证油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不同吃水和浮态下都能有优异的节能性能。
环保设计优。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新的船舶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主机和辅机的氮氧化物排放采用选择催化法满足IMO TierⅢ排放标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满足第三阶段能效要求,并可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方案。
26000DWT甲醇双燃料不锈钢化学品船配备两个甲醇燃料舱,可以满足全船主机、辅机和锅炉的全航程燃料需求,续航力达8000海里,是一型低碳/零碳替代燃料智能船舶。此外,同时提供了风帆助力选配和LNG双燃料版本供船东选择。该型船有以下主要特点:
船型性能优。通过线型优化、结构轻量化设计、螺旋桨与节能装置一体化设计等措施,船舶在典型营运工况均有较好的能耗表现,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满足第三阶段能效要求;配备轴带发电机,常规海上航行工况使用轴发,无需运行柴油发电机;其载重量、航速、油耗等各项关键技术指标优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智能化程度高。该船按照CCS《智能船舶规范》配置了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等高等级船舶智能系统,可实现对机舱所有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监控和智能技术决策支持,并配备智能船舶信息平台,可实现船岸信息共享功能。
绿色甲醇双燃料设计。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相关规范要求,配置2个甲板甲醇燃料舱和1个甲醇燃料准备间,采用高集成橇块化设计,优化了设备布置和管路走向,减少空间占用的同时便于安装制造,显著增强了甲醇燃料系统的船舶适配性和经济性。在不影响原船舶运载能力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船舶碳排放。
结构轻量化。该船通过装载工况优化减少静水弯矩和剪力,同时基于规范计算与舱段有限元优化中横剖面,减少结构物量和局部区域材料规格,从而降低建造成本,增加船舶载货量,提升船舶运营经济性。
近年来,武昌造船积极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围绕主建船型定位,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先后设计推出了系列滚装船、多用途船、散货船、支线集装箱船、油化船、内河新能源船和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船型,初步形成主建船型研发谱系,后续将持续加大成果转化,为公司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与此同时,“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近日在武昌造船重装公司揭牌成立,该中心由武昌造船重装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合组建成立,旨在打造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转化平台、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产业孵化优质平台,助力我国双碳战略和造船强国建设。
活动当天,武昌造船重装公司主要负责人和相关技术人员、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特邀嘉宾等20余人参加揭牌成立仪式,双方主要负责人共同为“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揭牌仪式上,相关人员介绍了联合研发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目的、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工作机制等,召开了研发中心第一次联合会议。
据悉,“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柴电混动、气电混动、新能源燃料系统等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为武昌造船重装公司实现新能源船舶的修造、动力系统研发提供强大的、全方位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未来,“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将瞄准低碳零碳燃料船舶加-储-供设备、柴电混动与气电混动技术与装备、低碳零碳燃料在线重整制氢设备、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与排放控制等4大技术研发方向,通过项目合作、产品联合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助力武昌造船重装公司在新能源船舶修造、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新能源船舶燃料系统等装备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致力于在三年内使联合研发中心快速成长为新能源船舶动力领域的知名研发中心。